第3期:河南省登封市袁橋村
今年3月,1336個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名錄。至此,我國已有8155個傳統(tǒng)村落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,保護了53.9萬棟歷史建筑和傳統(tǒng)民居,傳承發(fā)展了4789項省級以上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,形成了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、內(nèi)容和價值最豐富、保護最完整、活態(tài)傳承的農(nóng)耕文明遺產(chǎn)保護群。
中國之聲聯(lián)合住房城鄉(xiāng)建設(shè)部村鎮(zhèn)建設(shè)司特別策劃《中國傳統(tǒng)村落》,在鄉(xiāng)村里看見中國,在鄉(xiāng)音里解開鄉(xiāng)愁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c1df54eb5ba14c21a994684a5714384d.png)
袁橋村全景
河南登封市大金店鎮(zhèn)袁橋村,地處嵩山世界地質(zhì)公園,距禪宗祖庭少林寺約20公里,整個村子坐北面南,背靠少室山、南臨潁河畔,成“金龜探水”之勢。據(jù)袁橋村《袁氏家譜》記載,明洪武年間,袁氏先祖袁克誠帶領(lǐng)妻子兒女全家11口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居到登封。袁氏族人耕讀傳家,至今已經(jīng)在這里繁衍生息了25代人,明清至今“代代有遺存,朝朝有記載,處處有故事”,是有近600年歷史、保存比較完整的整建制古村落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df6132567a1f47028779aba5455b05b6.png)
袁橋村寨門樓
袁橋村袁氏22世孫袁振東:袁橋村前有條水溝,為了出行方便,袁氏先人們建了一座木質(zhì)橋,后來又用石板壘起一座更堅固的石橋?!霸瑯颉钡拿忠灿纱硕鴣怼?br />
袁橋村的寨墻最早是清朝咸豐年間袁橋十六世子孫袁夢松,為保護鄉(xiāng)民出資修筑建成的土寨墻,由于“土層厚、打頭重”而聞名登封,全長大約800米,現(xiàn)在遺留有兩處,合起來100米左右?,F(xiàn)如今的寨墻是在保存下來的幾段土寨墻的基礎(chǔ)上,用老青磚、老石條采用“修舊如舊”的方法修復(fù)而成,形狀和長度都保持了原來的樣子,分別在東南、東北和西南設(shè)3個寨門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90fb1d84198041b390a4ad008a0c9fdf.jpg)
袁橋村的舊寨墻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676a087089424122a61b0b4d8e730c0b.png)
袁橋村修葺一新的牛王廟
袁橋村牛王廟,最早建于明朝萬歷年間,廟里供奉的正神是牛王爺,他是潁河的鎮(zhèn)河神,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ca8cde8981c343e5b3ea8357948f34ed.png)
牛王廟的左手旁就是由袁橋村祠堂改建的村史館,門前的一對石像為“瑞獸”甪端
袁橋村村民、村史館講解員鄭素萍:現(xiàn)在的袁氏宗祠是2018年的時候在原址上復(fù)建的,是一個兩進四合院,里面展示了清朝五品官員胸前佩戴的朝珠、頂戴花翎、頂戴珠、誥命夫人的金鳳冠,還有清朝時期的《袁氏家譜》、手抄本醫(yī)書等書籍。
袁橋村村民、村史館講解員鄭素萍:從古到今,袁橋人多有慈善的義舉。明清時期多次大旱,袁橋人袁紹衣扶賑救濟,感動省城,題匾額“功在會垣”;他的兒子袁又安將借據(jù)、欠條當(dāng)眾焚燒,獲贈匾額“焚劵高誼”。袁橋村袁氏十四世的袁宗舉,在村里首創(chuàng)私塾學(xué)堂,德高望重、桃李滿天下,清嘉慶六年被賜予匾額“名重六堂”,這也是袁橋村現(xiàn)存最古老的一塊匾額?!傲谩敝傅氖乔逭略O(shè)的6個教育機構(gòu),就設(shè)在國子監(jiān)里面。明清時期,袁橋村培養(yǎng)出的貢生、廩生、庠生和出仕做官的人達到56位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f5bead9dd6f24f65aed1268d4f15b97b.png)
袁橋村現(xiàn)存的私塾學(xué)院為兩排三進四合院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56235919e2264b41ad705f4627b6e246.png)
當(dāng)年的私塾學(xué)院如今已變成研學(xué)課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1b3a63f45a7b4fd999df3dfb383be48f.png)
私塾學(xué)院墻外的六堂巷,巷子口是一棵高大的椿樹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08b0e6d7db3e4153b2e50729b6860954.png)
私塾學(xué)院三進院后門照壁上精美的磚雕,一面刻著蝙蝠、吉象(祥)、貔貅、鰱魚,另一面是雅人四好“琴棋書畫”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e8ee03ff4f014c05b9d9c0d4677931b5.png)
袁橋村明清時期的古民居,屬于傳統(tǒng)的北方“四合院建筑”,保留下來的有一百多間,是登封現(xiàn)存最多、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,到現(xiàn)在為止有300多年的歷史了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9e9f164aa4454891abff59294af32f7a.png)
避難樓窗口墻體足有一米厚
村子西區(qū)有三排一進四的四合院,其中東路二進院有一座三層的青磚碉樓,是有440年的歷史“明朝避難樓”。明朝萬歷年間,由袁氏七世孫、文思院太史袁國臣組織修蓋,通高15米左右,占地約60平方米,地上共3層,每層由底向上砌磚微內(nèi)收,下層磚砌墻厚約1米,地下設(shè)有暗道,直通寨墻外面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cb3bea6062b948cfae950dedac72c161.png)
地道通向避難樓的階梯十分陡峭
袁橋村袁氏19世孫袁金彪:避難樓的窗戶是生鐵鑄的,正門是個拱券門,不到80公分寬,門上裹著鐵葉子,釘著鐵釘子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process/747052e131a74ebe8fff66b26f1baf1e.png)
三層避難樓外觀
袁橋村袁氏22世孫袁振東:一來防御刀槍,二來防火,上邊還有灑水孔。進門是個磚結(jié)構(gòu)的拱頂,比較防火防刀槍,拱頂東北角有個放梯子上二樓的洞,人上去了之后,把梯子抽入到二樓,把門封死,易守難攻。二樓東廂有一把梯子,從二樓下到一樓,再從地道里邊逃生。在中路院第三進院上房的東北角,有衣柜作為隱蔽口,進入地道與避難樓一層?xùn)|南角的地道口互通。
![](https://img.cctvnews.cctv.com/image/1006/upload/202305/69b5016f07e74584942461a553c16a53.png)
袁橋村袁氏19世孫袁金彪:有傳聞?wù)f,避難樓修成后,剩下的大筆銀子被埋在了避難樓“一箭之地”,但這“一箭之地”到底是一支箭那么長,還是射出去一箭的距離,是往南射了還是往北射了,往東射了往西射了,現(xiàn)在沒人說得清楚,就成了個謎。經(jīng)過這幾百年的修房蓋屋,沒有挖出來過。
登封市嵩山文化研究會會長呂宏軍:袁橋村保存的明清建筑數(shù)量多,民居形式保存得也比較完整,三處四進院是最有代表性的。一般來說,在豫西農(nóng)村,兩進院的民居相對來說比較多一點,成片的四進院是非常罕見的。另外,到目前為止,整個豫西還沒有一個和袁橋村避難樓完全相同的。不僅僅是具有我們通常說的避難的功能,而且它還挖得有地道,在危急的時候還可以通過地道的方式出逃,具有雙重的功能。袁橋村的古民居以及袁橋村所傳承的民俗文化、古建文化、孝賢文化,可以說不僅僅是登封,也是我們整個河南的一個典型的代表,為我們傳承中華民族優(yōu)秀的古建文化、孝賢文化起到了一個引領(lǐng)和示范的作用。
監(jiān)制丨高巖
策劃丨郭靜 李謙
記者丨總臺記者 王澤華 田萌 河南臺記者 夏凊 劉佳 張宇鵬 黃欣 鄭州臺記者 張鄧乾
編輯丨程穗兒
新媒體編輯丨李瑞